01:35

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刘俏言 张彧 视频 周逸


(资料图)

李依雯,2001年10月出生,湖南娄底人,中共党员。现为浙江音乐学院舞蹈学院本科生、舞蹈《碇步桥》主要演员及领队助理。 

《碇步桥》香港演出舞台群像照 受访人供图

这一年,李依雯和一块“石头”,形影不离。

这个60厘米见方的舞蹈道具,取材于浙江温州泰顺县仕阳镇仕水碇步石桥。在今年1月前,作为浙江音乐学院的学生,李依雯和她的30名舞伴没有想到,她们这支脱胎于碇步石桥江南古韵的原创舞蹈,能登上春晚舞台,一朝天下知。

溪水淙淙中,江南女子踏石而行,从桥上缓缓走来的一幕,不仅惊艳了世界,更让这支舞蹈成为了文化浙江的又一张出圈的“金名片”——很多人记住了经典的飒飒声和诗情古韵里的曼妙舞姿,更记住了这支舞蹈的原型——泰顺县的仕水碇步桥。

今年已经200多岁的碇步桥,始建于1795年,一字形凌波延伸,是我国现存保留最完好、最古老、最长的古代碇步桥,2006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“一线桥光通越水,半帆寒影带吴歌”。浙江地区特有的碇步石桥是自然赋予人类的契机。而《碇步桥》则是“关于美丽、关于自然、关于生态、关于人间”的创演。

我们见到李依雯时,她刚刚从香港回来,我们的对话,也从她们这次的表演说起——6月26日,在2023港澳·浙江周香港推介会上,熟悉的飒飒声响起,李依雯和她的同学整齐地甩动着双腿,宛若一群江南女子坐在桥边戏水玩闹,她们在香港再次重现了《碇步桥》在春晚上最为惊艳的一幕。

这个眼里有水波流转的湖南姑娘,结束了《碇步桥》的排练,她一边压着腿放松,一边和我们说起一个故事。

在香港表演完后,她遇到了一位香港的老奶奶,对方操着不熟练的普通话问她:“小姑娘你们都是浙江人吧?这支舞里的江南味太了不起了。”李依雯不好意思地笑了笑,说她们都来自浙江音乐学院,“这支舞的原名叫《碇步桥水清悠悠》,本就是为了展现浙江富饶灵秀的自然风貌所作。”

从1月起,在全国连演了数十场,现在的李依雯对这支浙江之舞,有了自己的理解:“这支舞里,不仅仅是展现美好的体态,也有对江南诗画审美的思考,是对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’理念的美好投射。”

加快建设文化大省,是“八八战略”在文化建设上的重要决策。2005年,浙江省开始实施文化建设“八项工程”,这其中文化精品工程和文化保护工程,都是重中之重。

二十年来,浙江让世界看到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决心——杭州西湖、中国大运河、良渚古城遗址入选世界文化遗产,江郎山入选世界自然遗产,浦江上山遗址、余姚河姆渡遗址等得到系统性保护利用。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等11个项目入选人类非遗……

在这淙淙文脉之下,碇步桥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部分,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,让人望得见山、看得见水,也记得住其中的乡愁。

当然,只有保护是不够的,文化如何能够历久弥新?打造具有鲜明浙江辨识度、全国影响力的文化作品,是必由之路。

李依雯觉得,《碇步桥》在古老的文化符号上取材,又添加了许多新的舞蹈元素和背景音乐,是传统与现代的糅合。“舞蹈是一个很好的表现形式,比如《碇步桥》里就有一个模仿行人走在桥上重心不稳的动作,通过艺术化的处理,就能很好地把它表达出来。”她说。

这样的创新,让《碇步桥》成为了春晚的“爆款节目”,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开设词条,模仿着舞蹈里这群浙江音乐学院姑娘们的细碎舞步,并被平台推送到李依雯和她好友的手机上——“你火了。”她经常收到这样的消息。

“不是我火了,是《碇步桥》火了。”李依雯回复,原以为登上春晚已经是这支舞的高潮,但《碇步桥》的生命力显然更加鲜活长久,来自全国各地的演出邀请纷至沓来。频频登台,让她的大三生活格外忙碌和充实。

李依雯(图中22号)在练习舞蹈 受访人供图

《碇步桥》的成功绝非偶然,二十年间,浙江文化大潮下涌现出的优秀案例还有很多,如德寿宫那堵出圈的宋韵红墙、西泠印社一枚印章里的金石篆刻艺术、小百花越剧团创新编排的越剧现代戏、良渚IP下的500多款文创产品等,这些悠久的文化和文明正在被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,和《碇步桥》一样成为爆款,以全新的姿态,走入年轻人的心中。

李依雯说,她和《碇步桥》相遇也是一个励志的故事——在遇到《碇步桥》之前,李依雯因为身高原因登上表演舞台的机会不多,她为此退而求其次选择了舞蹈教育专业,但《碇步桥》的选拔没有严格筛选身高,而是凭实力说话。最终她凭着考核时展示出的学习能力,成为了入选的31位舞蹈演员之一。

“每一种舞蹈体系背后,都蕴含着特别的文化。”快和李依雯聊完时,已是晚上10时。

“你现在是不是梦里都有《碇步桥》?”我们笑着问。

她微笑着摇摇头:“虽然身体已经形成肌肉记忆了,但我觉得还不够。”

优秀的文化作品到了一定的高度,都需要溯源寻根。

为此李依雯特意去读了《碇步桥》背后的故事,她发现在泰顺民俗中有一项绝技——“碇步龙”,就是将传统的舞龙与仕水碇步桥相结合,在狭窄的碇步上腾挪跳跃,这无疑和这支舞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,她在接下来的表演中融入了这些理解,“虽然我不是浙江人,但只要站在舞台上,我就觉得自己变身成了古代的江南女子,从眼神到动作,都有一种无形的信念感。”

“今天,我们踏着来自历史的河流,受着一方百姓的期许,理应负起使命,至诚奉献,让我们的文化绵延不绝,让我们的创造生生不息。”习近平同志在《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》结尾的深情展望,正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现实。而《碇步桥》始终践行着这一使命,在一次次巡演中升级,迭代出不同的版本。

“《碇步桥》成就了我,让我寻找到了舞台上的自信和新生,我也希望可以努力成就《碇步桥》,见证它走向世界的那一天。”李依雯说,学校接下来还会寻找更多有标识度的浙江文化符号,创作舞蹈作品。

李依雯并不认为春晚的演出是最好的,对于她来说,最好的一支《碇步桥》永远在下一次。正如来自远古、途经现在的文化长河,永远会流向未来。

“转载请注明出处”

上一篇:西瓜热量

下一篇:最后一页

x

推荐阅读

更多